以法之名守护英烈荣光
2025-10-30 14:25:15山西日报
神池检察以公益诉讼推动八路军120师指挥部旧址恢复原貌、重焕生机,陵川检察以检察建议督促黄居孩烈士纪念碑设施整治提升,离石检察以点带面、多方协作推进红色遗址长效保护落地……近年来,全省基层检察机关勠力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坚持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完善抗战历史文化资源系统性保护,推动全社会铭记抗战历史、传承抗战精神,为筑牢中华民族精神根脉的法治屏障贡献坚实检察力量。
重焕遗址生机
1937年9月,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率领该师由陕西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在神池县设立指挥部,组织武装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为巩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立了大功。新中国成立后,指挥部旧址院落分给村民居住。2015年8月,八路军120师指挥部旧址被忻州市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24年3月,神池县检察院在开展文物保护领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时发现,位于该县义井镇义井村的指挥部旧址已经出现墙体开裂、屋面坍塌等情况。因院落排水不畅、部分院墙倒塌,住户先后采取抬高房屋地面、修缮部分院墙等方式修整,并增设房屋吊顶、院内修建彩钢牛棚,严重破坏文物历史风貌。
针对这一情况,该院迅速启动公益诉讼程序,通过实地勘查、调取史料、咨询文物保护专家等方式,全面掌握旧址损坏状况及保护需求,向相关行政机关制发检察建议,督促依法履行文物保护职责,采取有效措施修缮保护。
“实际办案中,红色资源保护和群众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是一项难题,也是对检察机关办案的考验。”神池县检察院检察长高伟说,办案思路很明确,就是要在督促相关部门履职的同时,把老百姓的实际需求摸透,综合考量办案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大家一起想办法”,“置换+补贴”方案落地,政府给村民另找一块宅基地,并按规定依法给予补贴,顺利拿到了指挥部旧址的产权。另一方面,积极组织专家进行勘查、设计,开展保护修缮。如今,房屋主体结构在原基础上增加支护,院墙全部整葺,影响文物安全和整体风貌的设施全部拆除。在恢复原貌的基础上,指挥部旧址依据历史资料完善了展陈,丰富了实物展品、历史照片等,还配备了讲解员。
“整装”后的指挥部旧址已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当地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赓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教育基地。该案例还入选最高检“铭记抗战历史传承抗战精神”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维护英烈尊严
前不久,陵川县检察院公益诉讼部门再次来到西河底镇北黑山底村开展整改“回头看”。黄居孩烈士纪念碑静静矗立在园林化广场中央,周边环境干净整洁、肃穆庄严……眼前这一幕让检察人员倍感欣慰。
“这座纪念碑是为纪念在抗战时期被反动势力杀害的黄居孩烈士而立,记录着当地最珍贵的红色记忆。”办案检察官回忆,很难想象,4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
2021年7月,陵川县检察院在开展红色文化遗址和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公益诉讼专项行动时发现,这座承载着革命记忆的纪念碑无任何保护边界,被村民旱厕、农作物紧密包围;碑体风化严重,多处字迹难以辨认;长期无人管护,周边垃圾堆积,完全破坏了英烈纪念设施应有的庄严氛围。
“英烈纪念设施是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坐标,必须让英雄安息在应有的尊严里。”该院公益诉讼部门迅速启动诉前磋商,达成整治提升共识。检察监督推动下,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专款专用开展烈士纪念设施环境整治,镇政府组织施工队拆除全部旱厕,清理周边杂物;村自筹资金,村民们自发参与平整土地。经过整治,纪念碑已矗立在80多平方米的纪念广场中央,青砖围栏守护,步道整洁干净。这座承载着不朽故事的烈士纪念碑重新焕发荣光,成了当地的“红色地标”。
自开展县级以下烈士纪念设施管理保护专项行动以来,陵川县检察院对全县11个乡镇开展拉网式排查,全面掌握辖区内烈士纪念设施底数和现状,立案办理英烈纪念设施保护公益诉讼案件20件,督促问题整改30余个,推动建立起“检察监督+行政履职+群众参与”的长效保护机制。
从黄居孩烈士纪念碑的环境整治,到全县英烈设施的系统提升;从解决具体问题的公益诉讼,到建立长效保护机制,陵川县检察院用“检察蓝”的执着守护,让“英烈红”在太行山上绽放时代光芒。
合力监督管护
作为革命老区,吕梁市离石区不仅是晋绥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域之一,还是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之一。该地现在册备案的抗战遗址及烈士纪念设施达17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下称“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旧址曾留下刘少奇、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战斗足迹,同样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离石烈士楼则记载着诸多英烈的不朽功绩。
今年4月,离石区检察院收到“益心为公”志愿者线索反映,部分抗战遗址破损严重,存在安全隐患。经实地摸排,该院检察官发现,两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未设置保护标志、建筑垃圾堆积、基本防护措施缺失,其他多处抗战遗址和烈士纪念设施普遍存在保护措施缺失、管理维护缺位的问题。
针对这一情况,离石区检察院启动公益诉讼程序,全面调取17处抗战遗址及烈士纪念设施的相关历史资料,深入开展调查工作,同时邀请人大代表、文物保护专业人士全程参与现场勘查、实地走访。7月16日,该院组织召开听证会,邀请相关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及人民监督员参加。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后,该院于7月25日公开宣告送达检察建议,督促相关单位落实制度、完善方案,切实推动保护措施落地。同时建立健全日常管护长效机制,定期开展检查监督,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相关部门收到检察建议后,成立工作专班,制定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修缮工程设计方案,开展修缮工作。目前,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旧址、离石烈士楼等遗址设施的修缮加固工作已基本完成,周边违建全部拆除,建筑垃圾全部清理干净,防盗、防火等基本防护措施配备齐全。17处红色遗址均设立保护责任人公示牌,警示标识、防护围栏和教育宣传展板焕然一新。多方联动、凝聚合力,红色资源绽放荣光。
刘云峰
评论
为“红色坐标”筑牢法治屏障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不仅是镌刻着民族记忆的“红色坐标”,更是传承抗战精神、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
保护好这些红色资源“活化石”,检察机关负有义不容辞责任,公益诉讼担当着关键角色,而筑牢“预防性保护+修复性治理+长效性监管”全链条屏障才能让法律监督更好发挥作用。
从开展红色资源保护公益诉讼专项活动,到常态化走访调查、摸清家底,基层检察机关只有做到心中明底数,眼里有问题,监督性保护才能及时跟进。要在日常办案中贯彻公益诉讼“预防性保护”理念,运用技术手段赋能法律监督,突出“诉”的刚性监督作用,用敏锐眼界破解抗战英烈纪念设施保护突出难题。
英烈纪念设施有边界、有标识,英烈精神传承才能更有力量。保护和利用是不能分割的整体,要探索革命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新路径,积极督促各责任主体明确“修复性治理”原则,充分释放红色资源的激励涵育作用,让文物标识感更鲜明,让提醒警示作用更直观,全社会敬畏铭记的信号才会更强。
监督的最终目的在于落地,协同合力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在检察实践中明确“长效性监管”作用发挥机制,进一步强化公众参与、深化军地协作,凝聚保护共识和合力,主动邀请关注抗战红色资源保护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专家学者等参与办案,共同捍卫英烈荣誉,让英烈精神在革命文物承载下永绽光芒。

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