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

升学季警惕“教育诈骗”

2025-05-20 20:16:06山西法治报

  父母都怀揣着无私的爱子之情,为了助力子女奔赴理想前程,往往不惜倾注全部心血与积蓄。然而,这份纯粹而深沉的亲情,往往成为某些不法分子觊觎的目标。他们精心设计各类圈套和虚假承诺,利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理,将真挚的亲情异化为实施诈骗的工具。近日,稷山县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依法审理了一起典型的教育资源诈骗案,揭开了这类犯罪的隐形面纱。

  2024年7月至8月期间,王某利用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谎称自己有特殊渠道,只要家长缴纳“办理费用”,就可以为孩子办理更优质学校的入学。家长转账后,孩子迟迟未能入学,王某也以各种借口拖延。最终,家长发现王某根本没有所谓的“特殊关系”,完全不具备为孩子办理入学的能力,他所描绘的美好蓝图,不过是精心设计的骗局,不仅让其损失了钱财,更因此耽误了孩子上学。

  经查明,王某某以此手段共诈骗5万余元,给4个家庭造成了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和精神创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法院最终以诈骗罪判处王某有期徒刑2年,并处罚金1万元。

  法官说法

  此类诈骗案件频发,一方面源于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过度焦虑和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盲目追求,这种心理导致家长在面对“诱人”的教育机会时,极易丧失理智和判断力,忽视潜在风险;另一方面源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政策盲区,很多家长对招生政策了解不足,缺乏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诈骗分子便是利用这一盲区,编造虚假信息,诱使家长陷入骗局。

  法官支招

  1.保持理性,不迷信“关系”

  面对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各类天花乱坠的“承诺”时,家长要保持警惕。入学是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过程,学校的招生政策和招生程序都有明确规定,不要迷信所谓的“特殊关系”和“内部渠道”。

  2.了解政策,关注官网

  及时关注当地教育部门发布的招生信息和政策,了解招生条件、报名时间和方式,通过正规渠道、按照规定程序报名。如果对招生政策有疑问,可以直接咨询教育部门或学校,不要轻信陌生人的宣传和承诺。

  3.谨慎交易,核实信息

  涉及金钱交易要小心,不轻易向陌生人转账。缴费要通过学校官方平台或银行转账,索要正规发票和收据。及时核实对方身份信息,可通过学校、教育部门等渠道进行查询。

  4.及时报警,维护权益

  如若家长发现可能遭遇入学诈骗,应立即报警,保留聊天记录、转账记录、合同协议等关键证据,配合警方调查,维护自身权益。

 

责任编辑:辛文 本网站所转载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