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驶入“人形机器人”赛道
2025-01-16 20:26:55城市金融报
人工智能(AI)的深入发展,正迅速点燃各大车企抢滩布局未来产业的积极性,推动车企往智能产业聚合。
近日,远在大洋彼岸的2025全球消费电子展(CES)上,英伟达展出了由14款人形机器人组成的“机器人军团”,这些机器人分别来自14家企业,其中包含小鹏汽车等6家中国企业。在中国,具身智能同样热潮涌现;多家车企忙着争抢核心技术人才加速“造人”,在2024年终,已有车企秀出灵活敏捷的人形机器人成果。
当前,已有比亚迪、特斯拉、广汽、上汽、长安、奇瑞等近10家车企涌入人形机器人这条千亿级新赛道。与此同时,当众多飞行汽车企业仍卡在试飞阶段时,车企造的飞行汽车已宣告交付在即,小鹏、吉利、广汽、长安等同时加速布局飞行汽车这条万亿级赛道。
人工智能(AI)的深入发展,正迅速点燃各大车企抢滩布局未来产业的积极性,推动车企往智能产业聚合。
车企“招兵买马”造机器人
2024年12月13日,“比亚迪招聘”公众号发布的一则招聘信息引起业内关注。该招聘信息显示,将面向2025届全球高校硕士、博士毕业生举办“比亚迪25届具身智能研究团队招聘”,在岗位详情中描述,其招聘人才研究方向涉及“人形机器人”“双足机器人”等。有消息称,比亚迪十五事业部已经开启代号为“尧舜禹”的机器人项目。虽然比亚迪官方表示“机器人项目暂无更多可透露的信息”,但招聘信息侧面证实比亚迪在机器人领域的步伐已经迈开。
广汽集团在2024年12月26日举办的2024年中国机器人网年会上,正式发布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这已不是车企第一次秀“造人”成果。在此之前,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小鹏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艾伦”也已纷纷亮相。当华为、小米等互联网科技企业跨界造出一辆辆智能汽车之际,车企开始成为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赛道中的跨界新势力。
“许多自动驾驶领域的中高端人才正在向具身智能领域转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博士、地瓜机器人算法技术副总裁隋伟表示。他发现,具身智能的发展速度比他预想的要快,无论是人工智能技术还是硬件的发展都超出了他的预期。隋伟感慨,“具身智能真正落地的时间可能会比想象中更早。”
比亚迪的招聘,揭开汽车企业为造机器人开启新一轮核心技术人才争夺的一角。
隋伟表示,当前许多自动驾驶领域的中高端人才正在向具身智能领域转移。“他们看重的是机会,想要抓住具身智能这个趋势”。
这种人才流动,也在一位具身智能领域的猎头口中得到证实。该猎头表示,目前具身智能的核心AI技术人才的年薪可达百万元左右,参考过去AI等科技行业的发展路径,具身机器人从业者薪资增长空间还很大。麦肯锡公司发布的报告显示,预计2030年中国对熟练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将增至2022年的6倍,达到600万,人才缺口可能多达400万。
机器人应对产能调整更灵活
如今,车企在造人形机器人上投注的热情不比在飞行汽车上少。特斯拉CEO马斯克2024年12月直言,特斯拉未来的发展方向将主要倾向于人形机器人Optimus,而不是造车。
在多家国内车企的规划中,也可见未来布局端倪。
广汽最新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计划2025年实现自研零部件批量生产,2026年实现整机小批量生产,并逐步扩展至大规模量产。据悉,Go⁃Mate会率先在广汽传祺、埃安等主机厂车间生产线和产业园区开展整机示范应用。未来不仅在安防、康养、汽车后市场等领域有应用潜力,还将在物流、教育等更多场景应用。小鹏的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艾伦”已经进入小鹏汽车广州工厂进行了小鹏P7+车型的生产实训,未来计划在工厂和线下门店等场景应用。
过去一年,有多家汽车工厂喜提“新员工”。一个月前,来自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在极氪第40万辆汽车下线活动上,化身“质检员”上车体验了极氪MIX部分智能黑科技。两个月之前,Walker S1现身比亚迪汽车长沙工业园,与无人车协同作业。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中国汽车电子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胡坚耀到不少车企调研后发现,车企布局人形机器人的决心“很坚定”。“车企最初的出发点是将人形机器人用在自身生产线上,不仅是为了提效降本,还可以更灵活地应对市场形势带来的产能调整——无论增产还是减产,机器人都非常‘方便’。”他说。
广发证券研报预计2025年开始,部分人形机器人产品将开始量产销售,开启产业化的“破晓时刻”。
车企加速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
不再拘泥于造车——这已经成为许多车企的共识。
“理想是一家人工智能企业,要做的不是汽车的智能化,而是人工智能的汽车化,并将推动人工智能普惠到每一个家庭”。2024年12月25日,理想汽车CEO李想坦言:未来理想100%会做人形机器人。
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看来,智能汽车产业正在进一步发展为聚合型智能产业,他总结为三类:“在路上”是智能汽车,“飞上去”是飞行汽车、低空产业,“立起来”是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而且,相比受到空域管制限制的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不受物理限制,走进人们生活的速度可能会更快。
胡坚耀预计,车企自研的人形机器人未来将可以拓展到特种服务、家居应用等领域;届时,一些车企向人工智能公司的转型也会看到更明显的成果。
“车企可以借助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布局,进行品牌与业务探索。”胡坚耀表示,“车企不仅是一个传统制造企业,还需要树立向高科技品牌转型的形象,布局未来产业,可帮助汽车追求新的销售增长点以及提升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