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暑期研学旅游热 辽宁乡村有看头

2025-08-01 18:34:47中国旅游新闻网

  当7月的热浪席卷而来,辽宁的乡村是一派清凉。来自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数据显示,今年暑期,乡村研学游产品预订量同比增长156%。

  当城里的孩子在南天门溪涧寻找萤火虫的微光,当边墙子村的老手艺人将高粱秆变成生动的长城模型,当星光村的杨阿姨教城里娃贴出香喷喷的玉米饼——乡村成为贴近自然、感受生活的生动课堂。

  凌晨5时,沈阳市沈北新区兴隆台街道星光村的民宿老板杨春霞麻利地蒸上最后一笼粘豆包,灶台氤氲的热气裹着米香漫出小院。“昨儿长春来的研学团娃娃们说想吃有本地特色的早餐,我早早就起来发面了。”她擦把汗笑着说。院外,30多名初中生坐在田埂上,看启明星的光晕漫过巨型稻田画——金色稻浪,“航天梦”3个字在晨光中逐渐清晰。

  一放假,来自大连的高中生岑祎祎就直奔星光村。在“稻梦空间”观景台上,他用画笔记录稻田巨幅画作,下到田埂间,他用手机APP识别稻种特性,晚上还参加了天文望远镜观星课程。“这样的3天2晚乡村研学游,性价比很高。”他说。

  火热的研学市场还提升了村民们的幸福感。杨春霞把农家小院改成了“共享厨房”,带领研学团的孩子揉面团、贴玉米饼子。“以前种地一年到头挣不了多少,现在光暑期研学接待就增收2万多元!”她说,村里像她这样参与研学配套服务的农户有30多家。

  这几年,锦州市凌海市温滴楼镇边墙子村也因为乡村研学游的发展发生了变化。边墙子村得名于其紧邻的明代辽东镇长城(边墙)遗迹,是锦州地区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节点。村里不仅有长城墙体、墩台遗迹,还流传着丰富的戍边故事、民间传说。

  在村里的民俗文化体验馆内,北京来的双胞胎兄弟郑轩、郑辕手拿剪刀,跟来此开办公益讲座的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赵志国学习剪纸,“你们一定要掌握东北剪纸的粗犷特色”,赵志国说。红色的纸张在两兄弟的剪刀下有了长城的雏形,他们高兴地说:“能看出是长城就是成功。”

  边墙子村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后,研学旅游的火爆让在外打工的村民张桂珍有了返乡的念头。如今她已是“长城人家”民宿的老板,她手绣的烽火台图案杯垫成了爆款。“村里研学团不断,暑假期间民宿的房间提前半个月就订满了。现在的生活比在外打工时强多了。”她笑着说。

  大连市庄河市仙人洞镇天门山村主打森林中的自然疗愈之旅。暑期里的每一天都能看到,村民带着研学团队穿行在古树参天的森林栈道间,“清晨辨识草药,午后学习用枯枝搭建庇护所,夜晚在溪边观测萤火虫。”村民王建国介绍。上周末,在林间观测昆虫时,10岁的上海学生林笑笑突然停住,望着眼前的树木。王建国看过去,“嘘”了一声说:“瞧,3只锹甲正在青冈树叶上角力。它们打架是为争当‘新郎官’。”话音才落,孩子们笑作一团。

  对于村里的变化,王建国感触最深。他原是林场下岗职工,如今是森林研学导师。他说:“以前觉得这些花草树木平常得很,后来给孩子们讲槲寄生、教他们观察锹甲虫,看到他们惊讶而又满足的表情,我才意识到家乡遍地是宝。”

  随着研学团队越来越多,发现孩子们喜欢本地的山野菜、蜂蜜,天门山村成立了合作社,专门销售这些农产品,如今已有了稳定的销路。

  当鞍山初中生李萌把自酿的稻田米酒带给星光村的“杨阿姨”品尝,当来自北京的双胞胎教边墙子村的老人用手机直播卖绣品,当深圳游客小胖给天门山村的村民寄来自己写的《森林药草图鉴》,能感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快乐。在欢笑声中,孩子们收获了难忘的研学之旅,村民们也因为这些孩子的到来眼界更加开阔。

 

责任编辑:辛文 本网站所转载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