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把创新种子播撒在采油一线

2025-10-17 16:10:56科技日报

  在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重油开发公司(以下简称“新疆油田重油公司”)大院斜后方,有一座二层小楼。这里是肉孜麦麦提·巴克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办公场地。作为工作室的负责人、新疆油田重油公司的骨干员工,肉孜麦麦提·巴克隔三差五就要召集大家在这里进行“头脑风暴”,为生产中遇到的疑难杂症“开药方”。

  工作30年来,肉孜麦麦提·巴克凭借“干一行、钻一行”的工匠精神,从一名技校毕业的普通采油工,逐渐成长为石油技能专家,用多项创新发明解决了采油生产一线难题,在采油一线持续播撒创新种子。

  要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

  记者:是什么让您选择了采油工人这条路?从业初期,您如何克服困难,迅速成长?

  肉孜麦麦提·巴克:我出生在新疆和田县的农村,初中毕业后考入克拉玛依石油技工学校。在学校里我努力克服语言障碍,认真学习理论知识。1994年毕业时,我的成绩在班里排名第二,顺利分配到新疆油田重油公司工作,成为了一名采油工人。

  刚到工作岗位时,我经历了一段“迷茫期”。首先面临的是语言关,很多石油术语让我“摸不着头脑”。好在热心的同事主动帮助我练习普通话,单位也组织了相关培训,我很快通过了普通话八级水平考试,为职业发展扫清了语言障碍。

  采油现场随时都会面临新问题,单凭技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无法解决,这让我认识到持续进行技能提升的重要性。我抓紧一切机会磨炼技术,不断练习电流测量、管线接通……在师傅们的精心教导下,我的工作能力达到了独立顶岗的要求。

  1996年起,我陆续参加了各类技能大赛,我获得的第一个奖项是新疆油田重油公司基层作业区技术工人技能大赛第一名,这给了我很大信心。每年,新疆油田重油公司大的比赛项目都紧跟产业发展需要,在备赛过程中,我不断自学,反复练习操作技巧,并通过与其他选手交流取长补短。这让我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和成长。

  记者:在您看来,要成为高技能人才,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肉孜麦麦提·巴克: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我认为成为高技能人才需要两个重要品质。第一,是要有一股肯钻研、不服输的劲头。面对困难不要退缩,要想方设法去解决它。

  第二,是要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随着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工人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我虽然是技校毕业参加工作,但后来通过自学拿到了本科学历,现在我还在不断学习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

  面向生产一线创新

  记者:您有多项创新发明,是什么驱动您持续创新?

  肉孜麦麦提·巴克:在多年的工作中,帮助公司解决问题,推动产业发展,是我持续创新的内在动力。

  随着油田逐年开采,一些生产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多年前,我发现部分稠油井受注汽影响,经常出现井口压力大、温高汽大等现象。这导致更换密封填料、两用泵注蒸汽、卸防喷管启抽等日常工作无法及时进行,造成产量损失。

  那时,我就在想,能不能设计一个装置,解决泄压问题。于是我和同事们一起反复试验,终于成功研制出移动式油井计量及泄压设备,在现场试用一个月后,效果非常好。

  这次发明经历让我收获很大,技术创新只有应用在产业一线,才能体现出真正价值,这也是我创新的动力。

  记者: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肉孜麦麦提·巴克:近年来,随着油田产量稳步提升,公司对采油工的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2013年,新疆油田重油公司成立了肉孜麦麦提·巴克技能专家工作室,我除了做好采油一线的工作外,还要带动更多人提升技能。

  十多年来,工作室以公司安全生产、降本增效为核心,积极参与技术革新、传授技艺、解决生产难题以及班组管理等工作,发挥高技能人才“传帮带”作用,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近三年,工作室成员共同完成了“注采一体化密封装置的研究”等572项创新成果,获得23项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撰写的《抽油机悬绳器支承盘的改造》等130多篇技术论文在《中国设备工程》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357项成果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五小”群众性优秀成果奖,22项成果获劳模引领性优秀创新成果奖,2项获自治区关键核心技术创造性优秀创新成果。

  2021年,由我领衔的中国石油首届创新基金项目“稠油注采一体化密封系统的研制”成功结题,研究成果可满足稠油生产井吞吐注汽、伴热及正常生产等环境,解决稠油井生产过程中高温高压密封问题和安全环保问题。三年来该系统已在生产现场推广应用120套,目前共申报6项发明专利,3项已授权。

  2023年,工作室成员刘峰牵头研发的“气动阀耐温膜片制造技术”打破进口气动阀耐温膜片垄断,实现新疆油田重油公司创新成果转化“零”的突破,直接创收50万元,成为技术自主化的典型范例。

  以师带徒培育人才

  记者:在人才培养方面,工作室有哪些创新制度,取得了哪些成绩?

  肉孜麦麦提·巴克:我们的工作室由167名技师、高级技师、技能专家组成,涵盖采油工、注聚工(热注运行工)、集输工、油田水处理工等工种,其中核心成员18人。

  为了最大化激发大家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创新性地采用积分管理法,也就是说把工作室成员的每一项工作都进行量化考核,每年进行评比。

  此外,我们还实行了“师徒”制度,核心成员每年至少要培养一名徒弟。我们会对徒弟进行技能鉴定,他们需要有过硬的成果,比如发表了论文,解决了生产难题等。如果没有通过技能鉴定,还要延期培养一年,确保其成长成才。

  这些年我陆续带出了22个徒弟,他们相继获得了技师或高级技师认定,不仅发表论文、参与科研创新,还在技能大赛上摘金夺银。大家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通过个人技能的提升,解决一线生产难题,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

  记者:在您看来,当前产业发展趋势对技能人才提出了怎样的新要求?

  肉孜麦麦提·巴克:近年来,国家提出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我所在的新疆油田重油公司也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推进数字化建设。这就要求我们一线工人也要紧跟时代发展,学习和掌握数字化相关知识。

  此外,还必须具备创新思维,学习先进的方法,能熟练运用数字化设备和AI工具。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工作室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育等方面发挥示范效应,为企业发展注入澎湃的“工匠力量”。

 

责任编辑:辛文 本网站所转载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