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热爱传统文化 她21年未变

2024-03-22 19:10:55工人建设时报

  在河南安阳市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之际,一封写于20多年前的青春书信浮出水面。近日,展览策展人与书信作者、昔日的上海高中生、今日的在职公务员王寅接上了头。

  那么,王寅还会不会故地重游殷墟博物馆呢?在接受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她的回复虽意外却在情理之中:“暂时不会,不想过多打扰,也不想被聚焦。等热度淡去,我会悄悄地回访。”

  “高中生王寅”

  “正如我文章中所写的,我们传承的不仅是文物,更是先人驰神运思的智慧和他们寄情沟壑的人生境界。”

  “对于一名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中生来说,我是抱着仰望的心态的,我在赞叹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

  21年前,一位名叫王寅的上海高中生向当年主持殷墟考古发掘工作的著名学者杨锡璋寄去了一封信,和这位长者聊一聊自己对历史文化的热爱,也寻求对方对未来方向的建议。

  21年后,如今在青浦农工党工作的85后姑娘王寅意外“出圈”了。“这封信是不是你写的?你知道吗,媒体都在找你。”日前,王寅昔日在华师大附属东昌中学的语文老师找到她。她才知道自己当年写给杨爷爷的信竟然成为新馆的一件展品,且经媒体报道后上了热搜。

  当接到高中语文老师的来电时,她还没看新闻,也不知道很多人已经读了这封信。她兴奋地将这件新鲜事告诉了父母,“我小时候的信被人家博物馆收藏了。”

  事后,还有同事对她说,“我能看出来是你写的。这么多年了,你的文风几乎没有变。”

  王寅告诉记者,其实这么多年过去了,自己早已不记得当初写了什么内容。她到网上翻出当年那封信的照片时,自己也忍不住笑了,“上面有涂改的痕迹。因为我写信的时候是高二(7)班,寄出去的时候已经是高三(11)班了。随信一起寄过去的还有一篇获奖征文。我还用了当年时髦的黄色记事贴,给我的这封信划重点,向杨爷爷提问‘学历史,真的是寂寞的追求知识吗?’”

  王寅与杨老的缘分始于一次征文比赛。当年,她去上海博物馆“中国历史玺印馆”参观时,一眼看中了一枚“真水无香”之印。“没有理由,就是有一种一眼万年的感觉,有一种中华文化血脉觉醒的感觉。仿佛有人在对我说,‘好的,就是它了’。正如我文章中所写的,我们传承的不仅是文物,更是先人驰神运思的智慧和他们寄情沟壑的人生境界。”

  谈及写下这篇作文的感受时,王寅告诉记者,“对于一名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中生来说,平时的学业比较繁重。在博物馆这样安安静静的环境里,没有压力,可以用平和的心情参观文物,我是抱着仰望的心态的。我在赞叹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也感叹上博人慧眼识章。”

  洋洋洒洒的两页作文,也打动了当年的语文老师,看毕作文,她也去参观了“真水无香”印章。

  公务员王寅

  “我的小学老师、高中老师都说我没有变。他们对我的印象还是我小时候文静的样子。”

  “现在这件事热度比较高,我生怕会给博物馆带来麻烦,等热度降低后,未来我会悄悄地去打卡。”

  后来,这篇作文获得了当年“我看博物馆”中学生征文比赛高中组的一等奖。随后,上海博物馆特意安排获奖学生远赴河南安阳,观摩了解殷墟考古的现场工作。

  “我之前只是参观过上海的文物。但那次能近距离地观摩考古现场,对一名中学生来说堪称是迈进了一个‘新世界’。”王寅回忆说,当初他们参观的是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站的陈列室,还没有现在的殷墟博物馆呢。也正是在那里,她见到了杨锡璋爷爷。对方热情接待了参观的学生们,为大家细细讲解每一件文物珍品的来历。

  杨爷爷眼中的光芒给当时还在读高中的这个小女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寅回忆说,“杨爷爷那么大年纪了,但和蔼可亲,谦逊有礼,和我们一群孩子分享对文物的热爱。他兴高采烈地讲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他对文物真正的懂得和珍惜深深打动了我。”

  有一个细节让王寅十分动容,杨爷爷平时不喜欢开空调,却专门为孩子们而开。“他关空调时的表情我到现在还记得。我们学生一走,他立马就说‘关了’。”

  回到上海之后,王寅在语文老师冯齐的鼓励下,写下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书信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附上了获奖的征文,一同寄给了杨爷爷。很快,她就收到了杨爷爷的亲笔回信,信中老人家不仅回答了王寅提出的疑问,还鼓励王寅要持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热情拥抱自己的理想。

  看毕被晒到网上的这封信和作文,网友们的点评纷至沓来。网友“木棉”评价说,“这封信具有穿越时空的感人力量!这力量美好又干净,又像清香的空气,沁人心脾!这就是美好少年的力量!”

  还有一名叫“虎嘯”的网友点评说,“我看完了这篇报道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作为高中生的王寅对考古工作如此热爱真的令人感动,不愧为一位少年才子(才女)。同时令我肃然起敬的还有策展者何毓灵老师,他是一位了不起的伯乐。他决定把王寅20多年前写给杨锡璋先生的那封信展出并想通过媒体找到王寅,确实很有意义的。这不仅仅是何老师的愿望,也是我们广大读者的共同愿望。”

  刷着这些评论,王寅莞尔一笑,默默地点了一个又一个赞,“想必这些点评者自己内心也藏着一颗少年之心。”

  很多网友好奇,20多年前的小姑娘如今变成了啥样?王寅笑着给记者看了她的近照,“我的小学老师、高中老师都说我没有变。他们对我的印象还是我小时候文静的样子。”

  大学毕业后王寅成为一名公务员,成为农工党青浦区委的首位专职干部,现在的她是四级主任科员,平时的工作涉及思想建设、课题调查、参政议政等。

  20多年过去了,她仍不改初心。由她撰写的《让和美乡村由内而外美起来》的社情民意中就提及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比如她建议通过组织《诗经》、田园诗诵读等方式,开展传承中国传统耕读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群众参与主题教育,以书香和诗意让和美乡村由内而外美起来。

  当记者问她会不会受邀故地重游时,她表示:“现在这件事热度比较高,我生怕会给博物馆带来麻烦,等热度降低后,未来我会悄悄地去打卡。”

  一封信背后的温情故事

  感动了21年的岁月

  殷墟博物馆陈展部工作人员徐军委接受本报专访时透露说,2003年王寅去参观的是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站的陈列室,还不是博物馆。原本当地只有一个殷墟景区的地下博物馆,是2005年才开的。今年河南省安阳市和社科院考古所联合建了新馆,于2月26日开馆。

  徐军委透露说,此次殷墟博物馆的开馆首展《探索商文明》展厅的策展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毓灵,社科院考古所博士杜博瑞和他负责协助。“一开始我们和何老师做大纲的时候,在梳理研究殷墟时期的考古专家的个人物品,在梳理杨锡璋物品的时候,何老师意外发现了这封信。我们几个都对这封信非常好奇,因为大部分专家的个人物品都是考古工具、学术文章和手稿等,突然有一封小朋友的信,十分引人注目。让我们惊讶的是,时隔20多年,这封信还被保存得这么好,而且小姑娘的提问也很有意思,我们便想到将这封书信作为展品,想要让给更多人看到。”

  如今,这封信被亚克力的透明板扣着,出现在展板上。徐军委表示,自己完全没想到那么多人会关注这件事。“也许是这封信背后的故事感动了大家,觉得这是件充满温情的事。”

  徐军委透露说,这件事被媒体关注后,带着好奇,原本几位策展人想要策划“博物馆寻找你”的活动,寻找写信的女孩。但因为那段时间馆内工作特别多,此事就搁置了下来,没有真正落实。直到全国两会召开期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何毓灵遇到来自上海的媒体,传达了自己的想法,这件事才有了眉目,没想到很快就找到这个女孩的线索了。

  “坦白地说,她能那么快被找到我也有些意外。幸福来得太突然。其实,我们几个对到底什么时候能找到人是没有预期的。那天晚上我听到消息后,反倒有点手足无措。”

  记者又分别联系到了策展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毓灵和殷墟博物馆常务副馆长,两人均表示,是否会邀请王女士回到殷墟博物馆看看要征得本人同意,一旦有消息,会告知媒体。

  来源:青年报

 

责任编辑:雅君 本网站所转载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