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

“硬”措施唤醒“沉睡”土地资源

2024-12-17 15:35:24韶关日报

  今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在各领域的办案质效不断提升,尤其是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等领域成效明显。下面是检察机关通过检察公益诉讼赋能高标准农田保护的一个典型案例。

  韶关一地检察机关通过查阅高标准农田台账和深入乡镇田间地头摸排线索发现,辖区内某种植户承包的30余亩高标准农田未种植农作物,处于撂荒闲置状态,导致土地质量下降和土地退化,影响粮食生产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检察机关认为,行政机关未履行高标准农田的保护管理职责,依法对行政机关进行公益诉讼立案,向行政机关制发检察建议,督促该部门严格落实“田长制”要求和压实农田保护责任制,提高群众复耕复种意愿,引导群众应种尽种、宜种尽种,盘活土地资源,让粮田变成良田。

  收到检察建议后,行政机关高度重视,加大整治力度,30余亩高标准农田得到有效利用,其中,23亩流转至种植大户种植晚造水稻,10亩纳入某农业生态旅游发展项目。同时,深入推进“田长制”,设3个镇级田长、11个村级田长、48个网格田长,开展巡田工作,巡查网格数717个。大力开展粮食安全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2200多份。

  检察机关还邀请“益心为公”志愿者对高标准农田整治情况开展“回头看”,确保高标准农田撂荒整治落到实处,切实做好耕地保护的“后半篇文章”。

  检察机关督促职能部门严格落实田长制要求和耕地保护目标任务,完善县、镇、村三级田长和网格田长的“3+1”组织体系和责任体系,用“长牙齿”的硬措施,唤醒“沉睡”的土地资源,以检察之力助力夯实粮食安全“压舱石”。

 

责任编辑:辛文 本网站所转载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