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

法律监督模型让“碰瓷”骗保者无处遁形

2024-11-22 16:27:45今晚报

  利用机动车“碰瓷”骗保,从中非法获利,已经是当下并不鲜见的犯罪方式。河西区检察院自主研发、应用机动车“碰瓷”骗保法律监督模型,对这类案件从个案办理到类案监督,再到系统治理,形成了完整的打击路径。犯罪嫌疑人自作聪明,认为“天衣无缝”的作案手法,在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大数据模型面前,将会无处遁形。

  2023年,检察官在办理丁某诈骗案过程中,发现犯罪嫌疑人丁某于2023年1月至9月间,在道路上驾驶网约车,多次趁前方车辆并道之机,故意驾车提速与之碰撞,制造交通事故。此后,丁某再利用“并道让直行”的定责规则,作为事故无责方骗取保险理赔款,数额巨大。公安机关认定丁某涉嫌诈骗案件事实22起,涉案金额7万余元。检察官调取市公安交管部门、市保险协会相关数据,进行碰撞比对后发现,丁某的涉案事实其实远不止于此。经过补充侦查,河西区检察院又追诉丁某遗漏案件事实42起,追加犯罪数额共计11万余元。

  在这一次个案办理中,检察官经过调研发现,类似丁某诈骗案这样的案件普遍存在。为了履行刑事检察监督职能,河西区检察院通过市保险协会协调调取了保险理赔数据,又通过市公安交管部门调取了交通事故信息数据,综合各种要素,筛选数据异常人员,设计研发出“利用机动车碰瓷骗保类案监督模型”,强化了这类案件打击的精准度、公信力、实效性。

  “小案件”关系“大治理”。河西区检察院通过这一模型,对全市2024年以来大量交通事故保险理赔数据进行分析筛选,目前已监督立案2人,提起公诉1人且获法院有罪判决,移送刑事案件线索6件6人。对于通过模型锁定的其他30余名“碰瓷”骗保人员,相关案件线索也正在向有管辖权的单位进行有序推送。

  近日,河西区检察院与市公安交通管理局事故支队、保险行业协会会签了《共同打击保险欺诈违法犯罪合作备忘录》,打破了数据壁垒,在信息共享中形成打击骗保违法犯罪合力,推动社会治理,全力保障群众及保险行业的合法权益。

  与此同时,河西区检察院积极推动保险欺诈类案件的诉源治理,联合公安交管、保险行业协会开展以案释法、警示教育、行业宣传等活动;通过各类媒体平台宣传保险欺诈典型案例,及时向社会公众推送更具针对性、创新性和时效性的反欺诈宣传知识,引导保险从业人员和公众提高对欺诈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有力震慑相关违法犯罪活动。

  检察官提示市民,在处理交通事故特别是轻微碰撞类交通事故时,要及时报警处理;如果对事故原因存疑,要提请警方通过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或相关技术手段对事故方的作案嫌疑进行比对筛查,同时要相信警方的公正执法,保护好自身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辛文 本网站所转载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