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产城”“城乡”双融合样板
2024-10-31 17:26:18韶关日报
前言
“初入小城意已倾,幽幽古巷倍诗情。”秋日翁城,风物闲美。稻浪随风翻涌,甘蔗清香馥郁,街巷白墙灰瓦,笑脸迎面而来,夜市烟火味浓,诗歌无处不在。
自明洪武二年(1369)至民国28年(1939)共570年,翁城镇曾为翁源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里是翁源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主阵地。作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翁城以入选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点、省级建强中心镇和美丽圩镇试点为契机,依托千年古镇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毗邻省级工业园区的地理优势,统筹镇村向美丽宜居蝶变,“古邑”不断焕发“新韵”。
从圩镇风貌的提质增颜到产业培育的提速增效,再到公共服务提标扩面,当下的翁城正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全力打造“产城”“城乡”双融合样板。在这里,可以窥见粤北山区小镇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创新实践。
城乡建设一体圩镇风貌提质增颜
圩镇风貌是一座小镇的“面子”,处处彰显地域文化风情,事关城乡居民人居环境的优劣。在“百千万工程”的推动下,翁城的圩镇建设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前推进。
去年以来,立足“古邑新韵,文雅翁城”定位,翁城深挖“千年古镇”的独特魅力,突出淡雅宜居的圩镇特色,累计投入超8600万元串联建设美丽乡镇入口通道、美丽示范主街、房屋外立面提升样板、美丽圩镇客厅、干净整洁农贸市场、美丽河道、绿美生态小公园等美丽圩镇“七个一”,在保护利用原有建筑元素的基础上,打造了乡土文化特色突出的圩镇风貌。
“展馆建设尽可能利用老建筑去改造,除一些必要的照明设施外,我要保持传统的展示,要让呈展的方式慢下来,让观众学会慢慢品味每一个历史节点和物品。”壹号粮仓展馆便是在这样的思路下诞生的。
眼下,“海报里的翁城故事”正在壹号粮仓展出,吸引了众多居民、游客驻足观看。其实老翁城人对粮仓并
不陌生,只是几年前他们还难以想象,这个始建于1952年的国有粮仓会摇身一变,成为自带历史韵味的文创展馆。壹号粮仓,正是翁城圩镇建设的缩影。在这样的思路下,翁城还活化改造了旧榨油厂、老电影院、旧民居等老建筑,打造了四个共享空间、翁城历史文化展览馆、翁城农耕文明艺术馆、六渡精舍民宿等,有效盘活一批闲置资源。
从壹号粮仓展馆门口放眼望去,镇政府不设围墙,开放而立。走进镇政府旁的明星村,在这个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感受不到城与乡的边界。空间的共享模糊了镇村的边界,带来的是民心的凝聚。
在乡村风貌塑形上,翁城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创新采用“政府投料+村民投工”的“双投”模式,由乡镇按每户最多5立方米的标准奖补商品混凝土,撬动村民投工投劳共同参与农村风貌提升。
据介绍,翁城定南村的吴姓围屋知晓政府实施“奖补混凝土”模式后,8户人家马上自筹资金11000元,购买波纹管、PVC管、下水井盖等物资对自家门前排污管道重新进行铺设,在政府只负责提供混凝土奖补的情况下,8户村民3天内完成了约50米的排污管道铺设工作,并主动将自家门坪、巷道铺设一新。
数据显示,翁城“双投”模式共奖补混凝土价值约351.85万元,动员村民自筹资金73.7万元,建成项目188个,投产混凝土超7470立方米,铺设面积超6.27万平方米,有效解决了乡村风貌提升中普遍面临的存量点多面广、村民意愿不强、财政资金薄弱、建后管护困难等共性问题,在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方面成效显著。
建设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宜居乡村,是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为做好建后管护“后半篇文章”,持续整治提升打造宜居环境,翁城还创新实施了巡村工作机制,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网格化”长效管护机制,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攻坚行动,推动全镇17个行政村全部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荣获“广东省卫生乡镇”荣誉称号。
产城发展互促产业培育提速增效
翁城镇毗邻省级工业园区,一直以来是翁源县的工业重镇。翁城拥有商户1600余户,市场辐射新江镇、英德市横石水等周边乡镇人口达10万人以上,镇域商贸十分活跃。
距翁城镇政府两公里处,便是翁源县最具活力的经济板块——广东翁源(经济)开发区。
10月18日,广东瑞石制药科技有限公司创新原料药基地试投产仪式在广东(翁源)创新原料药科技产业园举行。这是该产业园建成投产的第一个生物医药项目,标志着韶关市生物医药特别是原料药产业链的发展向前迈出重要一步,对推动韶关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深入融合“双区”产业分工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近年来,为破解翁西片区“有产无城”的困境,翁源县以“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培育为抓手,接连选取受到产业辐射的翁城、官渡、新江作为典型镇连片打造提升,以翁城镇为核心建设“翁西片产城融合发展区”,产城融合加速蝶变。
据了解,翁源之前规划8000亩化工用地,其中一期3000亩已发展涂料化工产业,在谋划二期5000亩用地之际,深调研发现M3工业用地属于稀缺资源,且全省无成型的创新原料药基地,翁源迅速抢抓机遇,把主导产业发展由涂料化工转向了附加值更高的创新原料药。
转换赛道再出发,从无到有打造广东首个创新原料药基地,短短两年,广东(翁源)创新原料药科技产业园已引进瑞石制药等5家企业,被授牌全省唯一的“原料药监管创新基地”,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超100亿元。
有了支柱产业的支撑,还需要在特色产业上发力。
据《翁源县志》记载,翁源翁城客家人古有酿酒习俗。明朝中叶创制窖酒技艺,流传至今。翁城作为南北贸易的栈道中转站,地窖酒远销江西、湖南、广西、福建等地,享誉华南地区。2018年,翁城地窖酒酿造技艺被列入韶关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翁城因地制宜推动地窖酒产业创新发展,不仅引进了广州摩登百货在翁城农场闲置地块投资2900万元开设酱香型白酒厂,还发动乡贤投资5000万元建设梅兰谷窖藏酒制造(翁源)中心,并将本地企业上庙醇酒厂打造成乡村振兴车间。此外,借力“双百行动”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帮扶力量,对翁城地窖酒品牌形象进行全新升级。
目前,翁城地窖酒酒厂、作坊达60余家,年销售额超8000万元。
在定南村,则以建设农业公园总部为契机,打造“民宿+研学+生态农业+会务”的文旅产业。
农业公园是翁城盘活资源发展优势产业重点发力的项目,规划建设占地约5.3万亩、惠及5个行政村1.2万人,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水系碧道建设等项目,盘活闲置小学、零散耕地、林下空间等资源,打造集聚研学教育、农耕体验、木艺创作等功能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引进蔬果加工、休闲民宿等新业态,预计可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30—50万元/年。
小河有水大河满。当下,翁城正立足资源禀赋繁荣产业,持续壮大镇域经济综合实力,助推做厚县域家底。
聚力文化惠惠民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风拂过海水,是蓝色的。风拂过田野,是金色的。风拂过彩虹,可它却把彩虹吹散了。”11岁的梁瑞淇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写的《风》会被嵌在翁城农耕文明艺术馆的墙上,收录在《翁城孩子的诗》里,走进烟火气十足的翁城镇肉菜市场。
今年8月,2024年“稻田里”南岭乡村艺术节系列活动之岭南乡村少年诗歌大会在千年古镇翁城诗意绽放。这个专门为乡村孩子举办的诗歌盛会,再次吹响了翁城打造诗歌小镇的号角。
眼下的翁城,翁城孩子的诗被投放在各个角落,诗歌宝宝“白云”“西红柿”爬上了灰色的屋顶和雪白的墙面,明星村的水塘边多了个诗歌小院,翁城诗歌夜市的招牌随着夜幕亮起……
“诗城”的雏形逐步显现,起源于一堂在“壹号粮仓”的诗课,也结缘于更早之前“书卷气”系列文化活动对翁城的浸润。
2023年,在韶关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联合韶关市文联、翁城镇人民政府,在翁城镇持续展开行动,全力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打造“乡村文化振兴翁城试点”。近日,羊城晚报《中国乡村文化振兴的翁源故事与翁城经验》在广东文化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广东第三届乡村振兴故事征文大赛中荣获最佳创新奖。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通过引入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专业资源,翁城重点建设了翁城美术馆、翁城农耕文明艺术馆等艺术场馆,串联镇政府、壹号粮仓、历史文化展览馆、国家特级文化站、共享空间等资源,打造翁城“乡土记忆”3A级旅游景区,集群式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体,成为广受城乡居民喜爱的公共活动空间。
有赖于这些特色文化阵地,翁城先后举办了“书卷气”“翁城乡村艺术节”等系列艺术展,吸引省美术家协会、西泠印社等百名艺术大师入驻,带动基层群众参与文化振兴。与此同时,发挥乡贤杨一“客家吟诵”品牌效应,常态化开展“每周诗词吟诵”“每月艺术参展”,成功出版《翁城孩子的诗》《千年古镇翁城》等图书,填补乡村美育空白,营造了人人都是“小镇艺术家”的浓厚氛围。
“文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教化,就是涵养一方,推动优良社会风气的养成。”从拆除镇政府围墙实现公共文化空间共享,到诗歌教育涵养文明乡风,乡村文化振兴在翁城找到了生根发芽的肥沃土壤。
润物细无声的变化,发生在基层治理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上。“现在群众对政府信任更多了,基层的矛盾纠纷更少了,典型镇村的建设大家也都主动参与、热情支持,乡风文明的作用还是很突出的。”翁城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圩镇环境不断升级,产业家底不断做厚,公共文化服务深入城乡肌理……在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模式的道路上,“翁城经验”令人眼前一亮。接下来,翁城还将加快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一体化,促进城乡资源资产资金等要素双向流动,致力将翁城镇建设成为“根植乡愁厚土,倾情文化为民”的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示范镇、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样板和乡村文化振兴示范窗口。